為什么降水工程是地下工程的重要環節
更新時間:2025-09-17 13:23:15 點擊次數:137 次
降水工程是地下工程(如地鐵、隧道、基坑、地下管廊、地下商場等)施工的“前置保障核心環節”,其本質是通過人工技術手段(如井點降水、管井降水等)降低地下水位至施工面以下,從根本上解決地下工程面臨的“水患威脅”,直接決定工程的安全性、經濟性、工期穩定性。其重要性可從地下工程的核心風險點與降水工程的功能匹配度展開,具體體現在以下5個關鍵維度:
一、保障施工安全:杜絕“涌水、坍塌”等致命風險
地下工程最核心的安全隱患來自于地下水壓力與土體穩定性的沖突,降水工程通過“主動排水”切斷風險鏈,是安全施工的“第一道防線”:
防止基坑/隧道涌水、管涌:地下水位高于施工面時,地下水會在壓力作用下通過土體縫隙、巖層裂隙涌入施工區域(即“涌水”);若土體為砂性土、粉土等滲透系數大的地層,還可能伴隨泥沙顆粒流失(即“管涌”)。一旦發生管涌,會快速掏空施工區域周邊土體,導致基坑側壁、隧道拱頂失穩,甚至引發地面塌陷(如2020年某城市地鐵施工因降水不到位導致路面塌陷,造成重大財產損失)。降水工程通過持續降低水位,使施工面處于“疏干地層”中,徹底消除水壓差,從源頭避免涌水、管涌風險。
提升土體強度,防止邊坡坍塌:土體的抗剪強度(抵抗剪切破壞的能力)與含水率直接相關——含水率越高,土體越松散(如黏性土遇水軟化、砂性土遇水易流動)。地下工程開挖后,基坑邊坡、隧道掌子面的土體若處于飽和狀態,易因自重或施工擾動發生坍塌。降水工程可將地下水位降至開挖面以下0.5-1.0米(根據地層特性調整),使土體含水率降低,抗剪強度提升30%-50%,確保邊坡、掌子面穩定,避免因坍塌導致的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。
避免觸電、機械故障等次生風險:地下施工需使用大型機械(如挖掘機、盾構機)和電動工具,若施工區域積水,會增加漏電風險(尤其是臨時用電線路老化時);同時,積水會導致機械軸承銹蝕、電機進水,引發設備故障,延誤工期。降水工程保持施工面干燥,為人員操作、機械運行提供安全環境,減少次生安全事故。
二、保障工程質量:避免“結構缺陷、功能失效”
地下水若侵入地下工程的“結構施工環節”,會直接影響混凝土澆筑、防水層鋪設等關鍵工序的質量,導致結構耐久性下降、后期漏水等隱患,而降水工程是質量控制的“前提條件”:
確?;炷翝仓|量:地下工程的主體結構(如基坑支護樁、隧道襯砌、地下墻體)需現場澆筑混凝土,若施工面有積水,會導致混凝土“離析”(骨料與水泥漿分離),降低強度;同時,積水會稀釋水泥漿,影響混凝土與鋼筋的粘結力,埋下結構開裂的隱患。降水工程使澆筑面處于干燥狀態,保證混凝土按設計配比成型,確保結構強度達標(如地鐵隧道混凝土強度需達到C50以上,含水率超標會導致強度下降10%-20%)。
保障防水層施工效果:地下工程需做防水層(如卷材防水、涂料防水)防止后期滲水,而防水層的粘貼/涂刷需在干燥、平整的基面進行。若基面有積水或含水率過高,防水層會出現“空鼓、翹邊”,無法與基面緊密結合,形成滲水通道(如地下商場若防水層失效,每年維修成本可達數十萬元)。降水工程通過持續排水,將基面含水率控制在規范要求內(如卷材防水基面含水率需≤9%),確保防水層有效阻隔地下水。
減少后期滲漏水維修:若降水不徹底,地下工程竣工后,殘留的地下水會在壓力作用下通過結構縫隙滲入內部,導致墻面返潮、地面積水,甚至影響設備運行(如地鐵車站的電氣設備遇水易短路)。降水工程通過“徹底疏干”地層,降低后期滲漏水概率,減少運維階段的維修成本(據統計,降水合格的地下工程,后期滲漏水維修成本可降低60%以上)。
三、提升施工效率:避免“工期延誤、成本超支”
地下水會直接阻礙施工工序推進,導致窩工、返工,而降水工程通過“創造可施工條件”,保障工期按計劃推進,避免因延誤產生的額外成本:
避免工序中斷與窩工:若未降水或降水不達標,施工區域積水會導致開挖、澆筑、綁扎鋼筋等工序無法開展——例如,挖掘機在積水區無法作業(易陷車),鋼筋在潮濕環境下易生銹(需除銹后才能使用),這些都會導致工序中斷,窩工成本增加(如一個20人的施工班組,窩工一天成本約1-2萬元)。降水工程提前將水位降至安全范圍,確保各工序連續推進,避免工期延誤。
降低土方開挖難度:飽和土體的密度大、黏性強,開挖時易粘在挖掘機斗齒上,效率低下;若為砂層,飽和狀態下開挖會出現“流砂”(土體隨水流動),需采用更復雜的支護措施(如鋼板樁、咬合樁),增加施工時間和成本。降水工程使土體疏干后,開挖阻力減小,土方開挖效率提升20%-30%,同時可減少特殊支護措施的使用,降低施工難度。
避免返工成本:若因降水不足導致混凝土澆筑質量不合格、防水層失效,需進行返工(如砸除不合格混凝土重新澆筑、鏟除防水層重新施工),返工成本是正常施工的3-5倍,且會延誤工期(如一段100米的地下管廊,返工一次需額外耗時15-30天)。降水工程通過前置保障質量,從源頭避免返工,減少額外成本支出。
四、保護周邊環境:避免“地面沉降、管線損壞”
地下工程施工區域往往臨近建筑物、道路、地下管線(如水管、燃氣管、電纜),若降水不當或不降水,會引發周邊環境問題,而科學的降水工程可“平衡地層應力”,減少環境影響:
控制地面沉降:若不降水直接開挖,地下水位下降會導致土體固結(孔隙水排出,土體壓縮),引發地面沉降;若降水速度過快或范圍過大,會導致周邊地層不均勻沉降,破壞臨近建筑物基礎(如老舊小區的磚混結構房屋,沉降超過2cm可能出現墻體開裂)??茖W的降水工程會通過“分層降水、回灌技術”(將抽出的水回灌至周邊地層),控制水位下降速度和范圍,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規范允許內(如城市建成區地面沉降量需≤3cm),保護周邊建筑安全。
保護地下管線:地下管線(尤其是老舊水管、燃氣管)的材質較脆,若周邊地層因水位變化發生沉降,會導致管線受力不均,出現斷裂、泄漏(如燃氣管泄漏可能引發爆炸風險)。降水工程通過“精準控制降水范圍”(如采用井點降水而非大面積管井降水),減少對管線周邊地層的擾動,避免管線損壞(據案例統計,科學降水可使地下管線損壞概率降低80%以上)。
減少對周邊水體影響:若降水工程配套“水處理+回灌”系統,可將抽出的地下水經處理后回灌至地下含水層,避免水資源浪費,同時減少因大量排水導致的周邊河流、地下水水位下降,保護生態環境(如在濕地公園周邊的地下工程,回灌技術可維持濕地水位穩定)。
五、適配復雜地質條件:解決“特殊地層施工難題”
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差異大(如軟土、砂層、巖溶地層),地下水問題更復雜,而降水工程可通過“定制化方案”適配特殊地層,保障地下工程可行:
軟土地層(如長三角、珠三角地區):軟土的含水率高(可達40%-60%)、壓縮性大,若不降水,開挖后易出現“基坑隆起”(周邊土體擠壓基坑底部),導致結構變形。降水工程通過“真空井點降水”,快速排出軟土中的孔隙水,降低土體含水率,增強穩定性,使開挖可行。
砂卵石地層(如北方部分地區):砂卵石地層的滲透系數大,地下水流量大,易出現“大口徑涌水”,傳統降水方式效率低。降水工程可采用“大口井+深井降水”組合方案,加大排水能力,快速降低水位,避免涌水風險。
巖溶地層(如西南地區):巖溶地層存在溶洞、溶溝,地下水易在溶洞內聚集,若未探測和處理,開挖時會出現“突水”(大量地下水瞬間涌入)。降水工程需結合地質勘察,提前對溶洞進行封堵,再通過管井降水疏干周邊地層,確保施工安全。
- 相關標簽:大慶降水 黑龍江降水工程 大慶降水公司
- 上一篇:降水工程在地鐵建設中的重要性
- 下一篇:降水工程如何優化農田排水系統